近日,大润发超市的母公司高鑫零售集团决定:对其旗下刚刚上线生鲜电商的飞牛网增资5亿元。根据飞牛网的最新规划,2015年将生鲜配送范围自上海扩大至江、浙部分城市,并在2015年上半年之后将飞牛网的业务覆盖至全国范围。结合去年下半年中粮我买网获得B轮1亿美元融资;九城旗下6年不盈利困在北京的沱沱公社开始扩张到上海;京东,天猫在生鲜领域的高调出手;顺丰优选的动作频频,一场新的生鲜电商大战拉开帷幕!
然而,据笔者了解:中国目前全国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已超3万家,其中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已达3000家。农产品电商99%亏本运营却是整个行业不争的事实。其中,菜管家运营4年来总计投资3500万元,到目前仍是亏本运营;沱沱公社运营6年投入上亿还在亏损状态,武汉家事易短短两年半时间电子菜箱覆盖了1200多个社区,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虽然每日成交量不小,但基本上都是亏本支撑。
为什么会这样呢?
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传播定位凌乱,顾客获取成本居高不下。
很多生鲜网站现在的传播策略还是所谓的打知名度的方法,殊不知胡乱出名害死人。笔者曾多次在中华网的军事频道看到国内某知名生鲜电商的广告,我很想问一句:做投放的时候你分析过中华网军事频道的受众群体和你的生鲜产品的目标客户群体的重合度吗?看到你的广告的受众有多少可以转化为你的生鲜产品的购买者?如果说你的投放是按照实际转化来付费还好,如果说是按照点击或者展示或者点击来付费,你是不是会有大量的广告费用打了水漂?
记得在世纪互联的一次O2O沙龙上,沱沱公社的前物流总监在分享的时候说到沱沱公社获取一个顾客的成本高达380元,由于生鲜产品是高复购率的产品,顾客也许昨天刚刚在超市或者其它线下渠道购买过同品类产品,生鲜产品价格信息透明度较高,生鲜产品的溢价空间有限,380元的顾客获取成本需要多大的订单金额才能够消化掉啊?
二、品类规划不合理,试图让小猪练长跑
每种生意都有适合它的产品品类,并不是所有的产品品类都适合于电子商务。不管理想多么丰满,我们都必须面对骨感的现实。由于快递费用的居高不下,以及当前中国快递业的暴力分检比较普遍一些溢价空间较低,同时易破损的品类并不适合电子商务。比如说葡萄,草莓等,长途运输,几经颠簸,商家发出的是好货,顾客收到的却不一定是好货,这样的产品顾客体验和商家利润很难做到两全。
前几天上京东,看到今年的生鲜类目已经不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换货,我想可能是为了对付顾客因为破损,体验差,提出退换货的问题,那么我想说的是:顾客如果说不放心,他还敢不敢下单?转化率会不会受到影响?一个长跑教练,选择让小猪来练习长跑,小猪跑不快来抽小猪的屁股,好像不太合适。笔者以为,长跑教练放弃小猪,让深度睡眠教练来带小猪,训练小猪做深度睡眠引导师好像更好一些。
三、平台算法有瑕疵,推荐产品未考虑商家发货地址和顾客所处区域之间的距离。
大多数平台,特别是一些多用户商城在自己的搜索算法中未加入定位功能或者位置匹配在整体搜索算法中的权重过低,从而导致试图把云南的水果卖给黑龙江顾客的现象发生。殊不知,由于政策的限制,分包由快递公司代投的生鲜由于政策的限制在运输过程中无法享受绿色通道的政策优惠,相比线下渠道单是高速公路和过路费这一块儿就可以吃掉企业的全部利润。前一时间笔者作为中国林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项目验收的专家组成员,在中国林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验收的会议上曾经谈到过这个问题。
举个例子:一盒5kg的赣南脐橙,从原产地发到哈尔滨,单快递费用就需要80多元,这个费用不管是商家出还是卖家出,都是不现实的。但如果说想从赣南发脐橙到哈尔滨,这个快递费用却是饶不开的坎儿。
这些问题,看似都是小问题,却都是生鲜电商盈利的拦路虎。
2015年生鲜电商要想盈利,首先作为生鲜电商的管理层,需要意识到社会化媒体在新的营销语境下的价值,加大对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投入,构建自己的社会化媒体营销队伍。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来往,陌陌以及米聊等社会化媒体营销工具,构建自己的自媒体营销矩阵,借助LBS技术做好对自己配送中心方圆五公里之内的深度传播。一方面节约推广成本,降低单个顾客的获取成本;另一方面,区域内深度传播,可以提高订单区域集中度,降低配送成本,提高订单利润率。
谋定而后动,做好平台的品类规划,坚决剔除不适合长距离配送的品类,避免因个别品类配送中的破损影响顾客体验,或者拉低订单利润率。增加适合长途配送的品类的在线商品数量,提高平台转化率。在导入流量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平台转化率和在线产品品种数量成正比。
修改平台算法,加入或者加大位置匹配的权重,尽量避免把需要长距离配送的商家的生鲜产品推荐给顾客,不但影响顾客体验,也影响平台转化率。在其它权重相差不大的情况,先推荐配送中心和顾客距离较近的产品,不失为一种好选择。(中国农药第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