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已过,小麦进入返青期。加强春季田间管理,是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实现穗足、粒多、粒重的关键时期。春季田管要坚持“促弱转壮、控旺促壮、保壮稳健、绿色防控、防灾减灾”等技术途径,各地应切实加强小麦因地因苗分类管理,着重抓好春季高效肥水运筹、病虫草害综合防控以及防御“倒春寒”冻害等,及早促进小麦苗情转化升级,打牢丰产基础,实现穗足、粒多、粒重,大面积单产提升。
拔节前“促弱、控旺、稳壮”。
返青至拔节前要因苗制宜分别采取“促弱(苗)、控旺(苗)、稳壮(苗)”技术措施,打好丰产基础。一是早施返青接力肥“促弱”。早春仍是促弱转壮的有效时机。对基苗肥用量不足、冻害偏重、叶片明显落黄或群体茎蘖数明显不足的田块,尽早适量追施返青接力肥促进弱苗转化,追肥用量严格控制在每亩尿素 5~7.5 公斤,可肥水结合或降雨前后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对晚播小苗,只要基本苗和基肥用量足、叶色正常,“小而不弱”,无须使用返青接力肥。对群体适宜、叶色正常的一、二类苗,不要追施返青肥,创造条件重施拔节孕穗肥,要坚持“不落黄、不拔节”不追肥的原则,确保拔节前“稳长”。要改变不分苗情状况抢在降雨前后大量追施返青肥的做法,以防低效生长、无效分蘖过多、群体恶化、基部节间过长、后期倒伏。二是对旺长苗适时镇压或化控。对返青期叶龄偏大、群体茎蘖数过多(预期穗数2倍以上)、叶色偏深、明显旺长但尚未拔节的田块,要坚持控肥、控水,及时采取镇压或化控措施,以控制地上部生长,促进根系下扎,防止基部节间过长、群体恶化和后期倒伏。
普施重施拔节孕穗肥“争粒、增重”。
拔节孕穗肥的功效主要是培育壮秆,减少小花退化,增加每穗粒数,增加功能叶面积并延长功能期,提高千粒重。一般掌握在叶色褪淡、基部第一节间接近定长、第二节间伸长1~2厘米、叶龄余数 2.5 左右时施用拔节肥,亩追施三元高效复合肥约15公斤,另加尿素7.5~10 公斤。可根据苗情长势适当调整施用时间,弱苗应适当提前施,旺苗则适当推迟施或先施复合肥、后施尿素氮肥。高产小麦需肥量大,应在剑叶(旗叶)露出一半时,增施孕穗肥,一般亩追施尿素 5~8 公斤,防早衰,增粒增重。
适时防治病虫草害。
一是在拔节前搞好春季化除。对小麦冬前未化除或冬前化除不理想的田块,要根据草相及时进行化学除草、控制杂草危害,但要注意安全用药,掌握在冷尾暖头、日均温 8℃以上的晴暖天气安全用药,选准药剂,用好药量,要注意在低温寒流前 3~5 天及后 5~7 天均不宜化除,防止低温药害。二是小麦拔节期要加强纹枯病、白粉病等病虫害防治,三是做好后期以赤霉病为主的病虫害防治,要及时用药、选对药剂、足量用药,锈病、白粉病、纹枯病主要是防止过迟防治,赤霉病要抓住防治关键时期,做到见花打药。要突出强化“一喷三防”工作,结合病虫防治进行药肥混喷,可一喷多防、保绿防早衰、保粒增重。
清沟理墒,降湿防渍。
春季雨水天气多发,极易发生渍害,冬季土壤冻融,沟系容易塌陷阻塞影响排水,各地要及时高标准配套好田间一套沟,切实做到沟沟相通,内外相接,达到涝能排、渍能降,确保排水通畅、雨止田干,沟无积水,切实防止旱涝急转、预防春季连阴雨造成严重渍害。
防御“倒春寒”冻害,及早补救。
春季常遇倒春寒天气,要主动做好防冻害预案。小麦拔节后尤其是拔长两节后,遇到气温 0℃以下,主茎和大分蘖幼穗就会冻死冻伤。各地要密切注意气候的变化,做好春季低温冻害防御工作。一般可在寒潮来临前,在田间撒施杂屑杂灰或秸秆覆盖,提高地温,对小麦分蘖节起到保护作用。也可使用生化制剂进行调控,增强作物抗寒防冻能力。寒潮过后2~3天,及时到田间剥查小麦幼穗受冻情况,一旦发生冻害,要及时采取追肥、叶面喷肥等措施,分类施肥补救。对仅叶尖受冻的麦田按常规管理即可,不必采取特别措施。对叶片受冻超过1/2的麦田或主茎和大分蘖幼穗冻死率10%~30%的麦田,亩追施5公斤左右尿素作为恢复肥;对地上部叶片完全冻死但分蘖节正常或主茎和大分蘖幼穗冻死率30%~50%的麦田,追施7~10公斤尿素作为恢复肥;对茎蘖幼穗冻死率50%以上的麦田,追施12~15公斤尿素作为恢复肥;对基苗肥施用量不足的晚播弱小苗或渍害严重发生僵苗的麦田需及时追施三元高效复合肥15公斤左右促进苗情转化。要注意增施的恢复肥跟正常施用的拔节孕穗肥互不抵消。
抗逆促壮,促苗转化。
对受冻小麦,可在气温明显回升后趁晴日午间适时适量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或芸苔素内酯等生长调节剂,提高其抗逆性,促进恢复生长,帮助小麦尽可能获得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