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小麦产区的大旱刚刚退去,另一场“小麦保卫战”已经打响。 受近期气温快速回升、部分地区降水偏多的影响,西北地区的小麦条锈病发病面积增大,黄淮南部麦区的发病范围也在扩大。 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5日,全国小麦条锈病累计发生2088万亩,同比增加713万亩,防控形势严峻。预计本周西北麦区的病情将进一步扩大和加重,汉水流域和黄淮南部麦区的发病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 条锈病是影响中国小麦生产的重要生物灾害,具有发生区域广、致害性变异快、流行频率高和危害损失重的特点。在中度流行年份,条锈病导致小麦减产10%~20%,大流行年份减产则达30%左右,特大流行年份减产率可高达50%~60%,甚至颗粒无收。 历史资料显示,条锈病在1950年、1964年、1990年和2002年发生过全国性大流行,分别导致小麦减产60亿公斤、32亿公斤、16.5亿公斤和14亿公斤。 去年夏秋季节,全国小麦条锈病研究协作组的相关专家,对陇东南条锈病越夏菌源基地进行了大范围调查。调查发现,此次小麦条锈病越夏菌源量大、秋苗发病严重,菌源量甚至比1990年和2002年全国大流行时还要高。 据参加此次调研的农科院植保所副所长陈万权介绍,前一段时间的严重干旱导致部分麦苗长势很弱,降低了植株的抗病性。最近部分麦区遇到持续阴雨天气,也有利于病害加速扩散。 在对全国小麦品种布局情况及气候发展趋势等进行综合分析后,陈万权等专家预计,今年全国小麦条锈病将呈全国性大流行态势。 “从目前的发病面积看,小麦条锈病在鄂西北、成都平原和汉水流域等地区已经构成大流行。现在需要全力防控,防止病害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扩散。”陈万权昨日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而据国家气象局预测,去年12月至今年8月,中国大部地区的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总体上有利于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流行。 鉴于当前小麦条锈病发生、扩展的形势,农业部已指导各地开展病虫专业化防治,调剂农药供应,及时开展应急防治。 截至25日,此次冬春季小麦条锈病防治累计已达1856万亩,病源地区的扩展速度已得到控制。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