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欢迎访问农化市场十日讯! |
|
|
|
|
|
|
|
|
2009年河北省小麦重大病虫防控方案 | | | 根据全省病虫发生趋势会商分析,今年小麦重大病虫总体中等偏重发生,防控形势较为严峻。为及时有效控制危害,确保小麦生产安全,特制订本方案。 一、发生趋势及防控任务 预计2009年我省小麦病虫草害总体中等偏重发生,发生程度重于上年,需要防治面积1.2亿亩次。麦蚜将偏重发生,发生面积3300万亩,需防治面积4000-6000万亩次;小麦吸浆虫将中等偏重发生,部分地块有可能大发生,发生面积900万亩,需防治面积1000万亩;小麦红蜘蛛、纹枯病、根腐病、白粉病、地下害虫中等偏重发生;叶锈病、丛矮病中等发生;赤霉病中等发生,5月份气候条件适宜将偏重发生;小麦条锈病,由于进入2月份后,在我国西南地区发生面积大、蔓延快,为近10年最严重的年份,3月中旬河南省已经发现发病中心,对我省流行提供了充足的菌源。由此预测,如果4月份到5月上旬遇阴雨天气,我省中南部麦区有加重流行的危险。麦田禾本科杂草在中南部地区偏重发生。 二、防控目标与防治策略 (一)防治目标。根据农业部要求和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小麦病虫害危害损失率要控制在5%以内。 (二)防治策略。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重点防控小麦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吸浆虫、麦蚜和红蜘蛛等,兼顾赤霉病、麦田禾本科杂草等其他病虫草害。 三、突出小麦生产关键时期,落实防控技术措施 (一)小麦起身期前后。小麦纹枯病田间病株率达15%时开始防治,可亩用12.5%烯唑醇20-30克,或20%三唑酮50-100克,或5%井岗霉素100-150毫升,或20%纹霉清60-100毫升喷雾防治,要对准小麦茎基部喷雾,强调用药到位。亩用水量不得少于45公斤,一般隔7-10天施一次药,防治1-2次。冬前未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在小麦起身至拔节期,阔叶杂草2-4叶期,选用二甲四氯、苯磺隆等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禾本科恶性杂草要进行拔除。 (二)小麦孕穗期。要重点抓好吸浆虫蛹期防治。4月中下旬小麦孕穗期,是吸浆虫化蛹关键期,亩用2.5%或3%甲基异柳磷粉剂2公斤,或5%毒死蜱粉剂600-900克,配制成25-30公斤毒(沙)土,顺麦垄均匀撒施地表,撒毒土前未浇水的及时浇水可提高药效。注意不要带露水撒药,要将粘在麦叶上的毒土及时借助于扫帚、树枝、拉绳索等器具使毒土弹落在地面。 (三)小麦扬花、灌浆期。此期是小麦争取千粒重的关健时期。主要防治对象为吸浆虫成虫、麦蚜、小麦纹枯病、白粉病、条锈病、赤霉病和叶枯病等。 1、防治吸浆虫成虫和小麦蚜虫。4月底至5月上旬小麦扬花期,吸浆虫开始羽化、产卵,小麦上部有吸浆虫产卵,中下部叶片有小麦蚜虫繁殖,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50%辛硫磷、10%吡虫啉1000倍液或50%毒死蜱1500倍液喷雾防治。 2、防治条锈病。4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发生防治关键时期,要全面加大监测力度和频度,落实“发现一点、防治一片”预防措施,及时围歼发病中心;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应立即组织大面积应急防治,防止病害大面积流行成灾。 3、推行一喷多治技术。在防治吸浆虫成虫和蚜虫的药液中按1500-2000的稀释倍数加12.5%烯唑醇、25%戊唑醇或按1000倍的稀释倍数加20%三唑酮、50%多菌灵混合喷雾,可以同时防治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叶枯病等。 4、及时拔除禾本科恶性杂草。节节麦、野燕麦、雀麦、看麦娘等比小麦成熟早,其种子随着不断成熟而自行脱落于地表,到小麦成熟大部分种子已基本落地。因此,要在小麦抽穗灌浆前彻底拔除干净,并带出田外,将其消灭在结籽之前。 (四)小麦灌浆至腊熟期。要注意预防干热风。当天气预报有干热风或遇到气温30度以上、风力3级以上、空气相对湿度30%以下的天气时,要及时喷施1%尿素水+0.2%磷酸二氢钾液(或相应的抗干热风增产剂)等,一般每5天喷一次,连喷2次。麦蚜等仍需防治的地块,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或3%啶虫脒与50%毒死蜱(或40%乐果等)按1:1混配后1000倍液加0.2%磷酸二氢钾液混合喷施,达到防治病虫并增产的多种效果。 四、组织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防控责任。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病虫防控指挥机构,落实专项防控资金。在做好抗旱、保春管工作的同时,强化防病虫、夺丰收这场硬仗。尽早安排部署,明确属地责任,完善防控预案,做好组织发动和督导检查工作,力争把病虫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 (二)全面监测,及时汇报。各级植保机构要根据本区域内生产实际和任务要求,充实测报队伍,改善工作条件,突出吸浆虫、麦蚜、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的监测,采取系统监测和大面积普查相结合的措施,及时掌握病虫动态,准确发布预报信息,科学指导防治用药。严格执行周报和重大病虫害随时上报制度,确保信息畅通,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三)强化技术指导与创新。各地要按照“绿色防控”的要求,加强小麦病虫害防控工作的技术集成和创新。要进一步完善防控技术方案,加强对基层植保人员及农民的技术指导、培训和宣传工作。结合我省开展的高产创建活动,因地制宜设立综合防治示范展示区和社区式服务窗口,要求小麦主产市建立万亩示范区一个,小麦主产县设千亩示范区一个,同时开办农民田间学校,积极举办现场会和新闻媒介宣传等多种活动,创新服务模式,使农民掌握先进实用的防控技术。 (四)做好应急防控准备,开展专业化防治。各地要提早做好应急防治药械购置和物资储备工作。根据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意见》要求,积极扶持发展专业化防治组织,大力推进专业化防治,实施联防联治、统防统治,力争防控覆盖率达到40%,努力提高防治效果和效率。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