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苗期施肥要施足底肥,补施种肥,才能保证苗期生长对养分的需要。
一、施足底肥。施足底肥是提高麦田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能促进早生快发,使麦苗在冬前长出足够的健壮分蘖和强大的根系,并为春后生长打下基础。底肥对小麦中期稳长、成穗和防止后期早衰也有良好作用。底肥的数量,应根据产量要求,肥料种类、性质、土壤和气候条件而定。底肥应占施肥总量的60%-70%为宜。应以有机肥料为主,适量配合施用氮、磷、钾等化学肥料。小麦底肥特点是高磷低钾,因此对一般肥力的地块应选用通用型复混肥,对较高肥力的地块应选用低氮高磷型复混肥。一般亩施农家肥1000~1500公斤,尿素10公斤或碳铵25公斤,高浓度复混肥25~30公斤。也可据此原则,配施尿素(或碳铵)、二铵(或过磷酸钙)和钾肥。除非干旱无法追肥外,底、追肥一般是分开进行的,切不可图省工、怕费事,进行底、追肥一次性施肥了事。
二、补施种肥。种肥适宜的养分配比要以磷为主,配施少量的氮。肥料品种可选复合肥或单质肥。在长江中下游麦区,最常用的种肥品种是低浓度的过磷酸钙和适量硫酸铵为宜。由于种肥适宜的养分配比是磷多氮少,通常不要选用高氮复合肥作种肥,以免引起苗不旺或烧苗问题。所以尿素、碳酸氢铵和氯化铵等都是不宜做种肥的。
种肥的施用量掌握少而精的原则,磷酸二铵以5公斤/亩为宜,虽然它的数量不多,但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过磷酸钙以8公斤/亩为宜;硫酸铵不要超过5公斤/亩为宜。在种肥施用过程中,施肥方法和位置同样很重要,无论采用机播方式还是畜播方式,种肥都不能直接与麦种接触,要将化肥施在麦种的斜下方2~3公分处,使麦种与常规化肥隔开才安全。
从播种到返青这阶段,正逢冬春两季的低温和干旱气候。当幼苗刚出来时,根系发育较弱,吸收肥水的能力也差,而小麦苗期对于营养的需求数量虽然不多,但很敏感与严格,需要供应少而精的营养。此时补施种肥可以提高麦苗抗旱抗寒能力,保证小麦安全越冬和顺利返青,达到培育壮苗的目的。
麦苗对磷肥的需要十分迫切,对于磷肥的反应敏感,苗期又是磷素营养的临界期,此时如果供磷不足或严重缺磷,就会出现苗弱和苗不齐。因此种肥最需要的是磷肥。而过了苗期,以后即使再补施磷肥也不能弥补前期所造成的损失。有人认为,基肥中已经施了磷,为什么种肥还强调施磷肥呢?因为基肥中磷施得深,而麦苗根系较浅,由于空间的错位而使麦苗吸收不到;同时与磷的特点相关,它在土壤中的移动性比氮和钾都差,空间有效性低,所以磷肥要分层施用。除了深层施磷基肥以外,还要通过种肥施用速效性磷肥,才可弥补这一缺陷;另外,磷对促进根系发育有明显的作用,可达到提高其它养分吸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