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期受梅雨期强降水影响,长江中下游淡水养殖遭受重创,出现漫塘、鱼 虾逃逸、生长差、水草长势差、浮头泛塘、病害流行等,造成较大经济损失;7 月下旬出梅后至 8 月上旬前期,湖北、江西、湖南、江苏、安徽大部出现 6~9 天的 35℃以上高温热害,部分养殖区最高气温达 37~39℃,据养殖塘口水温实时监测, 60cm 深水温达 33~35℃,对鱼虾蟹等造成明显高温热害,导致水体缺氧、病害流行和暴发等。8 月 9~11 日高温有所缓和,水温逐渐回落,对各项淡水养殖生产管理和鱼虾蟹类正常生长发育有利。预计未来 10 天,湖北、江苏、安徽、湖南、江西等地将再度出现日最高气温 35~38℃的持续性高温天气, 局部可达 39℃,且午后多分散性阵雨或雷阵雨,建议各地加强塘口水质管理和巡塘,科学投喂,做好高温热害和病害防范。
一、 前期天气气候实况及影响
受梅雨期持续强降雨影响,长江中下游湖北、江西、湖南、江苏、安徽等地区出现明显洪涝,部分鱼塘、虾塘、虾沟、蟹塘受淹,出现漫塘、溢塘、鱼虾逃逸等现象,且梅雨期间光照不足,水草长势差,光合作用弱,部分塘口水草发生烂根、下沉,甚至水草死亡现象,溶氧低导致水体缺氧,鱼、虾、蟹等生长受到一定影响。鱼虾各种病原体滋生蔓延,各类淡水鱼类、虾类病害出现流行和暴发。截至7月8日湖北精养鱼池受灾107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受灾176万亩,水产品、苗种、渔业设施等严重受损,直接经济损失23.18亿元;受7月20日安徽当涂县石桥镇南圩决堤影响,当涂县南圩地区约3.5万亩蟹塘、虾塘和农田被淹,临近的江苏省高淳区阳江镇胜利圩内13个行政村1.5万余亩河蟹、青虾、龙虾、苗圃等养殖作物损失惨重,蟹塘、蟹舍等养殖设备亦受严重损失,直接经济损失约3.58亿元。

图1 荆门东宝区子陵镇精养鱼塘被淹,养殖鱼类逃逸

图2 江苏高淳区阳江镇胜利圩被淹的塘口及昆山市巴城镇武城村唐凤良家蟹塘“水瘪子”
7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各省相继出梅,湖北、江苏、湖南、安徽、江西大部出现6~9天不等的35℃以上高温热害,部分养殖区日最高气温达37~39℃。据养殖塘口水温实时监测,8月初部分塘口60cm深水温达到33~35℃,对鱼虾蟹等造成明显高温热害,部分鱼塘因高温缺氧,出现浮头泛塘等现象,且高温有利于水中各种病原体滋生繁殖,易导致鱼虾蟹病害发生。8月9-11日长江中下游大部地区高温天气得以缓和,日最高气温降至35℃以下,水温也缓慢回落至32~33℃,对各项淡水养殖生产管理和鱼虾蟹类正常生长发育有利。
二、 后期天气趋势及生产建议
预计未来10天(2020年8月12日~8月22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高加强西伸影响,湖北、江苏、安徽、湖南、江西等地将再度出现日最高气温35~38℃的持续性高温天气,局部可达39℃,午后多分散性阵雨或雷阵雨。此波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强度大,而此时正是淡水鱼类生产旺季,同时也是各种病害多发季节,为保证鱼类健康生长,降低水产养殖气象风险,要抓好高温天气的日常管理,确保渔业养殖生产安全。建议:
1、加强水质管理。一是适当提高增氧机使用频率,并做到“三开两不开”,即晴天中午开增氧机,阴天次日清晨开,傍晚不要开增氧机,阴雨天中午不要开增氧机。二是依据天气和水草长势控制水位,勤补水,少量多次,应每3-5天左右换水一次或直接加注新鲜水,每次10cm左右,既直接增加了水中溶解氧含量又增加水体空间。三是使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根据水质、底质情况,对症使用水质改良剂、底质改良剂和生物环境改良剂。
2、合理投喂。投放营养全面、新鲜、适口的饲料,并根据天气变化,密切关注鱼虾蟹类吃食、活动等情况,合理确定投饵量。高温天气可适当减少饲料投喂量,使避免污染水质以及鱼类摄食过多导致肝胆综合症。同时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C、免疫增强剂等,以增强鱼虾类的免疫力。
3、综合防治各类病害。高温天气鱼类易发生细菌性败血症、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等细菌性疾病。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对各类病症要因病施药,严格遵守渔用药物使用准则。要定期使用生石灰、二氧化氯等药物化水全池泼洒预防疾病。发现池内有死鱼,应及时捞出,检查原因,对症治疗,对死鱼病鱼作远离深埋处理,以免败坏水质,诱发鱼病或使鱼病蔓延。
4、密切关注蓝藻。温度高、日照强、池塘富营养化是导致蓝藻发生的根本原因。在池塘投放适量的鲢、鳙等滤食性鱼类,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蓝藻发生;定期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分解水体中的有机质,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也可以预防蓝藻发生。高温天气水草是关键,一般建议水草控制在50%~60%。如果蓝藻已经暴发,建议在池塘下风处,进行人工捞除,或在下风口水华区域,用硫酸铜、强氯精泼洒、杀灭,然后改底、解毒。
5、加强巡塘。做到早、中、晚各巡查一次,注意观察鱼虾蟹活动情况以及水质的变化,早发现问题、早采取措施,防止发生养殖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