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7月24—25日全省秋熟作物重大病虫发生趋势会商分析,预计水稻中后期以“三病三虫”(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及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为主的病虫害总体将中等至偏重发生,发生程度略重于去年,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方式病虫发生不平衡性大。
■ 发生趋势
一类病虫 (1)褐飞虱。总体偏轻至中等,其中五(2)代偏轻发生,六(3)代在苏南、沿江、沿海局部中等至偏重发生,如果后期补充迁入或气候条件适宜,将加重七(4)代发生程度,预计总体轻于上年。(2)白背飞虱。总体偏轻至中等,苏南、沿江、沿海局部五(2)代中等发生,发生程度轻于上年。(3)稻纵卷叶螟。总体中等,五(3)代、六(4)代在沿太湖、沿江局部地区偏重发生,轻于上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自南向北陆续进入本地虫源羽化期,如果在此期间出现外来补充迁入,与本地虫源叠加,将加重发生程度;8月下旬至9月上旬如果出现回迁峰,将对迟熟水稻影响较大。(4)二化螟。总体中等,二代在丘陵、沿江及淮北局部偏重发生,重于去年。发生期长且不整齐,卵孵主高峰在8月上中旬,与上年相近。(5)稻瘟病。总体中等,丘陵、沿江、沿海及淮北地区感病品种上穗稻瘟偏重流行风险高,程度重于上年;若破口抽穗期遇多阴雨天气,发生程度将加重。
二类病虫 (1)纹枯病。总体偏重,里下河、丘陵及淮北局部偏重以上发生,发生程度与去年相近;大面积8月上中旬进入发病盛期,与上年相近。(2)大螟。总体偏轻,发生区域主要在苏南、沿江及沿海,较去年略重。卵孵高峰在8月上中旬,早于上年。
其他病虫 (1)稻曲病。总体偏轻,沿江、沿海粗秆大穗型品种以及丘陵、淮北杂交稻局部中等发生,与上年相近;若破口期遇多阴雨天气,将加重发生程度。(2)细菌性病害。总体偏轻,白叶枯病在沿淮及淮北局部老病区中等发生,细菌性基腐病发生区域主要在沿江、沿海及里下河地区,与上年相近。
■ 防治意见
紧抓一类、二类病虫,兼顾三类病虫,在做好生态调控和理化诱控措施的基础上,对达标病虫,明确主攻对象,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科学打好防治总体战。下阶段重点打好2次左右总体战,第一次在7月底至8月上旬,苏南、沿江、沿海地区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纹枯病为主,其他地区以纹枯病、二化螟为主攻对象,兼顾叶瘟、大螟;第二次在8月中下旬,结合水稻破口抽穗,主攻穗稻瘟、稻曲病、纹枯病及“两迁”害虫、螟虫;9月上中旬水稻穗期,根据需要防控好穗稻瘟及褐飞虱;白叶枯病、细菌性基腐病等细菌性病害重发区需单独开展针对性用药。